订阅
硬盘数据恢复 http://www.rising.bj.cn 在贵州省平坝县齐伯乡,有一处名叫桃花村的村落。 在这个村子里的某一处山腰上,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山洞。 它藏在几十株古树后的围墙内,里面放着567具大小不同的棺材。 刘朝先 这个地方看起来有些阴森,周围3公里内几乎没有人家。 但每当月黑风高之时,洞口处总会出现一位老人...... 发现葬洞 老人名叫刘朝先,是一位在平坝县土生土长的苗民。 他的工作有些让人不可思议,那就是白天在工地搬砖,晚上回山洞守棺材。 为此,周围的人都称他为“守棺人”。 如果说“湘西赶尸人”只是一个传说,那么“平坝守棺人”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。 刘朝先常说:“守护死,便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”。 他所守护的葬洞位于距平坝县城20公里的桃花村里。 刘朝先对葬洞非常熟悉,他知道从城区到桃花村的路上哪里可以看见洞口, 也知道以前葬洞旁边住着零零星星的几户村民,只不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家都搬走了。 随着时代的变迁,如今村子里也变了样。 资料图 比如桃花村中央有一个广场,现在已经在施工状态了,推土机和工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。 当地政府决定在这开发旅游业,小广场将作为一处停车场。 这里被群山四周环绕,安放逝者的葬洞就在其中一座名叫老熊山的山腰上。 沿着悬崖边的阶梯一路走上去,约四五百步之遥,便能看见洞口。 从洞口处望去,里面全是黑压压的棺材...... 怪异的棺材 形状“怪异”的棺材 棺材为什么会出现在洞穴里呢? 其实这是苗族群众的一种习俗,叫做“洞葬”。 在他们眼中,把逝去的家人放在洞穴里,就像把他们送去“冥界”里一样。 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,只看见一口棺材可能会害怕,那看到几百口棺材又是什么感觉呢? 一个来自外地的村民说: “这就像是赶集遇见大雨,大家都躲在了同一个屋檐下,最终屋檐反而就变成了集市”。 也就是说,逝去的灵魂就没有这么孤独了。 除此之外,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: 在一千多年前,生活在这里的刘姓祖先去世了,一行人抬着棺材想把祖先埋到风景秀美的半山腰上。 谁知路刚走了一半便雷声大作,大雨突降,紧接着就迎来了山洪暴发。 资料图 大家四处躲避,一时间没顾得上把棺材抬走。 等雨停了之后,棺材就没了踪迹,大家来到村子附近的小河下游找了好多天,无意间在这个山洞里找到了祖先的棺材。 村里的巫师得知后说道: “祖先可能是想留在这里”。 从那之后,这个洞穴就成了刘家人实行“洞葬”习俗的地方了。 后来有考古专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察,发现这个洞长约45米,宽约24米,洞内高低各不相同,别有一番韵味。 而且洞穴里的棺材也各有各的特点。 它们不都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长条四方形的模样,还有船型棺、圆木棺、栓棺等其他形状“怪异”的棺材。 棺材 这里面最罕见的就是船型棺了,它是由一整段木头挖凿而成的,最早发源于秦朝,目前这个山洞里就有三口。 圆木棺跟船形棺的制作非常相像,都是用一整根树干劈开后把里面掏空。 逝者就躺在圆木棺的最中间,下葬时再将两个木板合上,用藤条紧紧地缠在一起。 栓棺就是圆木棺的简易版,在制作上非常简单,一般穷苦人家都会选择用栓棺下葬。 为了辨明这些棺材的年份,1987年贵州省的专业科考人员在这里进行了碳14检测,给每个棺材一一设定了编号。 其中516号棺材是最久远的,距离今天已经有1110年左右了。 彼时正是中唐时期,当洞穴出现第一口中唐风的棺材后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棺材。 平坝棺材洞也成了我国研究西南部少数民族历史、葬俗特点的重要标本。 资料图 在1987年的这一次考古中,考古人员在整理文物时发现415号棺材柜内有一件极其特别的彩色蜡染裙。 现被称为“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”。 逝者是一位中年女子,右手上还攥着一把蜡染刀,专家猜测这件蜡染裙就是出自于她本人之手。 后来经过鉴定,发现该裙子果真是宋代文物。 这是我国在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的彩色蜡染服饰,也为考古工作者研究蜡染之术提供了便利。 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颗大树,那么这567具棺材就相当于567圈年轮,生物学家根据年轮可判断洞中气候的变化。 考古学家可根据棺型和陪葬物品判断出村庄的历史。 “听说桃花村的人去世后,要找鬼师做法才能送到这里来,该去哪里找鬼师呢”?专家好奇地问到。 刘朝先笑笑说道:“鬼师早就去放羊了”! 刘朝先 棺材里的人 原来,以前生活在桃花村里的刘氏人是一整个大家族,后来有了4个分支,就成了4个村民组。 棺材洞中也按区域分别安葬4个村民组的逝者,所以就不用“鬼师”通过做法的方式来安排了。 不过“第四区域”是比较特别的,它也被叫做“自留区”。 那里不分年纪也不分地位,逝者就“杂居”在一起,像极了窑洞里的集体生活。 棺材洞的最深处是“禁区”,病得越重的人,就越往深处安排。 “老祖宗就爱讲规矩,去了另一个世界也得按部就班”,刘朝先打趣道。 刘朝先每为专家讲解一个区域时都要从岩石上爬高下低,他用两只手扶在棺材上,似乎在他的眼里棺材不是棺材,而是电梯扶手。 又像是一个个老朋友互相搀扶的肩膀。 洞内景象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棺木,刘朝先只是守着看着,但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。 不过对近代的新棺木,每一个人他都记得。 “这两口棺材里躺着的是刘兴忠夫妇,刘兴忠先走的,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棺材上都没刷油漆”。 “等刘兴忠妻子走的时候家里条件好多了,孩子们给她打了个大黑棺木”。 “你看,无论活着的时候生活有何差异,死了照样不离不弃”。 刘朝先带着专家来到另一个区域,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所有人。 一个大棺材上摞着一个特别小的棺材。 “这是对父子,还没等孩子长大父亲就来这了,没想到父亲刚来没多久孩子也跟着来了”。 “一大一小摞在这里像不像孩子在父亲背上骑马?这爷俩幸福的背后却有个心碎的妻子和老妈”。 刘朝先坐在洞内的石头上,呆呆地张望着眼前的棺材。 棺木不言,他却知道他们的故事...... 刘朝先 洞中为何只有567口棺材? “桃花村规模不小,历史也很悠久,为何葬洞内只有这567口棺材”? 专家自从来到葬洞里就一直感到疑惑。 “葬洞再好也容不下所有逝者,就像北上广虽好,可又有几人能留下”? 据刘朝先所说,桃花村村民逝世有“下乡”和“进城”之分。 “进城”就是指将逝者安葬在棺材洞里。 “下乡”则是把棺材埋进土里,就像农村人自盖房一样。 最早的时候,“进城”代表着一种身份,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。 不是所有的刘姓都能“进城”,像一些没有资格的或者在外地去世的人就不能被洞葬,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。 刘朝先 刘朝先越说越带劲,语气里还带着些许骄傲。 他拿着一根小木棍走到一摞棺材前,指着说: “这是我爷爷,我是太爷爷......” “他们都进城了,人死了后还是进城好,也不知道我妈以后想不想进,毕竟现在洞葬习俗已经不流行了,在年轻人眼中都是怪俗”。 现在,文物管理局每个月都会给刘朝先300元工资,而刘朝先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守棺的习惯。 工地老板觉得刘朝先非常贪图小钱,因为刘朝先在工地里挑一天土方可以赚150元,可还要去做一个月300块钱的守棺人。 但在刘朝先的心中,他从未在乎过那300元,他只想让逝去的祖先安息,只想守护好难得保留下来的“洞葬”习俗。 刘朝先 葬洞中最后一位逝者 后来在刘朝先的要求下,文物局给葬洞装了扇铁门。 铁门前是村里的广场,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 铁门后,是传说中的葬洞,也是千百年来安葬逝者的地方。 古与今,不过一树之远。 生与死,不过一门之隔。 2011年6月10日,村里一位89岁的老人去世了。 按照他的遗愿,家人们把他送去了葬洞里。 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被送进葬洞中的刘家人。 随着时代的变迁,选择土葬的人越来越多,桃花村的棺材洞也变成了历史遗迹。 春夏秋冬、人来人往,只有刘朝先一人愿用一生守护在这里。 就这样,他成了桃花村以及整个贵州最后一位“守棺人”,也是与567口棺材同眠之人。 对于“守棺人”这样职业你是怎么看待的? 如果每个月给你300元,你会不会去呢?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