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剧本杀是什么意思 https://www.td010.com 被誉为祖国花朵的学生们,本应成长在阳光下,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,求贤若渴地学习知识。 但在内蒙古赤峰,巴林左旗这座小城里,有一群平均年龄在17岁的少年团伙,两年内抱团犯下了至少45起强奸案。 他们都是当地高中和职高的学生,被主犯从学校招募到一起,小弟再招新的小弟,不断扩大规模,组团犯案。 近些年,青少年抱团犯罪愈演愈烈: 在天津北辰,一名下夜班的妇女,被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5名犯罪嫌疑人抢劫、强奸、杀害。 在陕西咸阳,一名15岁少年,只因一些琐事,被6名未成年人围殴至死、掩埋。 在甘肃宁县,一名只有7岁的女生,被同班同学推搡殴打,用扫帚乱打下体,导致流血不止。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: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%以上,且低龄化趋势明显,犯罪率急剧上升。 让人忧心忡忡的是,青少年犯罪不止发生在校外,更延伸至校内,近几年话题不断的校园霸凌,正源于此。 阳光背后的角落里,藏着恶魔 2021年9月7日,一段“云南建水女生被打”的视频,在各大网络平台热传。 视频中,一名学生模样的女孩,坐在地板上,围在她身边的多名男孩、女孩,手持拖鞋轮番抽打,更有甚者直接上脚踹女孩。 受害女孩躲无可躲,尖叫连连,头部和身躯无一幸免。 而在这个过程中,围观的孩子不但没有劝阻,还在不断起哄、叫好。 仅仅不到一分钟的视频,却看得人遍体生寒。 视频热传的第二天,当地政府发出了通报,多名施暴者都是学生,年龄最大的14岁,最小的只有11岁。 无独有偶,就在今年8月,安徽歙县一名女生,在厕所里同样遭遇了多人欺凌。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,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,时至今日,还时常被提起的校园霸凌电影《少年的你》。 在电影里,周冬雨饰演的高三学生陈念,就是一位饱受校园霸凌的对象。 她仅仅是给忍受不了校园霸凌的跳楼女生盖上衣服,就被霸凌团伙盯上,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: 座位被人泼洒鲜红色的液体; 体育课,被同学们漠视和故意排挤; 走在路上,被霸凌团伙残忍地推下楼梯…… 更让人震惊的是,在这些暴力惨案中,施暴者大多都是团伙作案。 究其原因,温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朱晓丹说:“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盲从,她们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共同犯罪的概念。” 心理学里把这种行为叫做“从众心理”,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观点,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,不知不觉就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了。 比如一名同学被人嘲笑胖、丑、身材不好,慢慢地,周围的同学都开始嘲笑她,各种不友好的信息、霸凌随之而来。 法国心理学家塞奇·莫斯科维奇指出,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,形成群体极化现象。 从众心理,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,更容易形成小帮派,产生群体极化,造成严重的后果。 是什么让天使成为了恶魔? 每个孩子出生时,都是一张白纸,是什么原因,让这张纸变成了黑色? 1.缺失的父母教育 开篇内蒙古涉恶团伙里的19名被告人,大多来自离异家庭,或者父母常年在外打工。 很多家长直到案发前都不知道,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跟什么人在一起,做什么事情,只顾着赚钱,对孩子不闻不问。 这些“恶魔孩子”的背后,站着的是一对对教育失责的父母。 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在分析中指出:“在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,精神生活匮乏,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不高,又多忙于生计,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,此类案件才会多发。” 而成为施暴者的孩子,通常除了父母不管教,还有就是经常遭遇父母的暴力教育。 电影《少年的你》中,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魏莱,就是家庭冷暴力的代表。 魏莱本是一个成绩优秀,长相甜美的学霸,因为没有考上大学,她的爸爸不接受孩子脱离自己的设定,一年都没有和女儿说话。 在这样的氛围下,魏莱压抑的情绪无法发泄,只能将负能量转向更弱势的同学,成为了施暴者。 2.模仿暴力影视剧 最近大火的韩剧《鱿鱼游戏》,剧中充满了大量血腥暴力的镜头。 澳洲,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教师都发现,学生模仿游戏情节,在校内玩暴力版“123木头人”,输家会遭赢家暴打。 而在国内,先有14岁的少年“老大”,模仿电视剧情节,组织多起抱团疯狂盗抢分水器的案件; 后有7名未成年人,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口罩和匕首,模仿电影情节,在路边恶意拦截出租车司机,抢劫作案数起。 吉林省少年管教所李会斌科长说:“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,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缺陷的因素,更有淫秽色情、凶杀恐怖的电影电视、图书刊物,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。30%左右的青少年犯罪是由这些引起的。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暴力诱惑,尤其是影视传播里的电影电视剧,都在侵蚀着青少年单纯的心灵。 3.青春期叛逆 《与青春期和解》一书中说到,青春期一直是社会问题的代名词。 当孩子们到达青春期的时候,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步增强,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监管。 他们做出各种模仿或抱团行为,让父母明白:他们不再是小孩。 比如,父母越不让孩子和爱打架的人在一起,他们越会“逆反”,显示自己的“独立”和“自由”,从而成为施暴者的帮凶而不自知。 4.团队归属感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,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,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: 在12~18岁的青春期阶段,孩子的主要社会心理发展任务是“自我认同”,在这个时期,青少年与同辈的关系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重心。 他们追求团体归属感,通过加入的团体来进行“自我认同”,找到“我是谁”,并根据团体的规则来规范行为,在团体里寻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。 这样,就出现了很多青少年的抱团行为,甚至通过结成小黑帮,组团做坏事。 从恶魔回归天使,父母是最大的力量 《三字经》里说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孩子并不是天生残忍。 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防微杜渐,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。 1.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里的“亲社会行为”,指的是一个人主动做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,比如利他、助他的行为。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,可以让他从根源上远离消极暴力。 比如从小教育孩子帮助同学,团结友爱,从而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,和同学友好相处,形成积极反馈,带来更多的正向循环。 而在孩子想参加游戏,遭到同伴拒绝时,父母要启发孩子讲述自己的情绪,并引导孩子对不满的情绪,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释放。 日常陪伴孩子,父母可以利用图书、电影,和孩子一起探讨里面的故事,引导孩子观察和赞赏故事中的亲社会行为,让孩子懂得,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有益的结果。 这样,孩子慢慢地学会了理解情绪,产生共情,作出更多分享、互助合作等有爱的行为,亲社会行为自然得到增强,霸凌随之消失。 2.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,教育孩子正确交友 很多青少年施暴者,通常性格急躁、好胜心强,总喜欢去控制和操纵别人,而被欺凌者,通常性格懦弱,成绩不好,没有什么朋友,总是独自行动。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: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正确的关系,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。 所以作为父母,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,慢慢拥有社交能力。 在这之前,先要建立一定的规则,让他懂得行为要有边界。 比如告诉孩子,和他人交往时,不要以自我为中心,明确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,用规则引导孩子正向的社交行为。 在日常生活中,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交往的条件。 比如经常带孩子出去玩,鼓励孩子和同伴玩耍,让孩子和陌生的朋友交往中,自然提高社交能力。 但教育家孔子也说,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” 作为父母,我们不能干涉孩子的交友选择,但可以引导孩子正确交友,通过日常交流,陪孩子看电影、电视剧,提高他们分辨好坏是非的能力。 当孩子拥有了一定的社交能力,学会了和积极向上、优秀的同学成为朋友,他的人生基石就向美好又迈近了一步。 3.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:及时引导,有效沟通,必要时借助专业力量 专注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美国作者惠芙乐在《倾听孩子》一书中说到,为了让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,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。 不止要倾听,父母更要在日常生活中,多多观察孩子的表现,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暴力倾向,及时引导孩子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,正确排解和疏导压力。 如果孩子不肯听劝或者不和父母沟通,就要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孩子,陪伴孩子,慢慢恢复积极的心态。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参与团体暴力活动时,一定不要放弃孩子,也不能像开篇新闻里的主犯父亲一样,为孩子脱罪。 古语有云: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”。 这时,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承担起责任,积极配合相关部门,陪伴、等待孩子重回阳光下。 中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说: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。”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。 作为父母,我们不止有责任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,更有义务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、敬畏生命,让孩子们像花儿一样,生长在阳光下,成为国之栋梁。 -END- 策划:MT 作者:左左 编辑:雪梨 设计:多纳 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