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电影零度极限怎么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ysxm/10502.html 1925年2月,孙中山病危,病床上的他在苦苦等待一个女人的到来。 这时,他的妻子走了进来,他的目光却望向了她的身后,殷切期盼着,然而却什么都没有。 “她竟恨我到如此地步……”他的眼中蓄满了泪,“留我一张照片给她吧,万一她会想我呢,万一呢……” 说完便遗憾辞世。 孙中山临死之前心心念念想见的,正是和他同月同日生的次女—孙婉。 时局动荡,颠沛流离 孙婉,1896年11月12日出生于美国檀香山。 当时她的父亲孙中山因前往英国为革命筹措资金,被诱入清政府的圈套,扣押在驻英国伦敦公馆内。 所以她出生时,并没有父亲在身边。 反倒是因为父亲参与革命活动,一家人散落天南海北地东躲西藏,最终只能跟着母亲与哥哥姐姐寄居在开农场的大伯孙眉家。 孙婉自小漂泊无定,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长大,12岁之前只见过父亲两面。 第一次是在5岁那年,她怯生生地看着面前略带忧郁的父亲,还没等熟悉就看到父亲匆匆离去的背影,她并不明白这次相见是父亲再次起义失败的流亡,从开始就注定相聚的短暂。 再次相见已经是五年之后了,她对父亲无疑还是陌生的,但是小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,她开始四处偷偷地打听父亲的信息,希望可以和父亲可是得到的却是报纸上对父亲通篇的指责。 她开始动摇了,难道她的父亲是一个坏人吗? 于是,她跑去问母亲卢慕贞。 卢慕贞是孙中山的原配夫人,却不是源于自由恋爱,只是孙中山遵照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娶来尽孝的。 在孙中山革命失败后,她带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逃难,艰苦求生却从无怨言。 面对女儿的疑问,她觉得是时候告诉女儿何为革命,她的父亲是何等的伟大,做的事情是多么的重要,关乎民族,关乎国家。 从那以后,她对父亲依然是陌生,却多了一份崇敬。 1907年,她的大伯孙眉因全力支持革命事业而破产。她不得不随母亲及哥哥姐姐逃到香港生活。逃亡过程中,她的姐姐孙娫因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,留下了病根,一家人的生活更艰难了。 1910年,15岁的孙婉收到流亡中父亲的来信,立即与母亲和哥哥姐姐一起前往南洋与他团聚。至此,她才终于有了和父亲长时间相处的机会。 看到父亲在繁忙工作之余,还抽出时间陪她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话,她感受到了父亲对于她们的爱意,渐渐地,开始和父亲亲近起来。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,父亲又留下她们,自己启程回国了。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,她才和母亲及哥哥姐姐一起回到父亲身边。 但是这次,她敏锐地感觉到,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地变化。对于这种变化,她心里很不舒服,可是却毫无办法。 她暗自下定决心,将来自己一定要与爱人矢志不渝、白头到老。 那时的她没有想到的是,自己会经历两段婚姻,还逃不过自己最讨厌的骨肉分离,最终在遗憾中离世。 日久生情,骨肉分离 1912年4月,她被父亲送到美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,就读于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,年仅17岁。 1913年3月,与她同时送往美国留学,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姐姐孙娫身体每况愈下,年幼时留下的病根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姐姐,没办法,她只得自己留在美国,眼看着姐姐被送往澳门求医。 没想到,这却是姐妹俩之间,最后的一面。 6月25日,孙娫于澳门病逝,年仅19岁。 姐姐的早逝让她悲伤不已,也让父亲对她这个次女格外的珍视。 父亲觉得她一个人在美国上学有诸多不便,便想到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的王伯秋。他出身名门却全无纨绔之气,不仅学业优秀,办事还特别牢靠,巧合的是,他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。 如果有这样的人照顾女儿,他是一百个放心。 于是便给她去信一封,告诉她,去找一个叫王伯秋的人,那个人会帮助她、照顾她。 就这样,1914年,她与王伯秋相遇了。 17岁的花样年华与30岁的气宇轩扬产生激情地碰撞,王伯秋的稳重体贴让她感受到了从小就渴望的安全感,她很快就陷入恋爱之中。 她对爱情的憧憬让她对其余一切视而不见,像是对于王伯秋已有家室一事,她毫不在意,也没想过双方父母会是何种反应,便于1915年火速走入婚姻的殿堂,并于1916年产下一女,取名王纕蕙。 她结婚的事情终于被父亲孙中山知道,孙中山勃然大怒,他决不允许自己宝贵的女儿成为妾室,他在立刻修书一封,要求“婉儿应该好好反省,速速回国,把事情办理妥当……”。 而王伯秋的母亲对此事也是极力反对,她只得与王伯秋带上女儿乘邮船回国,处理双方家庭问题,在这过程中,儿子王弘之降生。 她将这视为可以完美解决问题的吉兆,对这次归国之旅充满了希望。 回国后,她发现父亲孙中山已经与母亲卢慕贞离婚,娶了宋庆龄为妻。 这让她更加坚持自己的感情,她从小就缺少父爱,如今她有了归属,认为父亲更应该理解她,而不是干涉她。 孙中山看到女儿这里走不通,转而对王伯秋这位始作俑者下手,在他的仕途上屡屡设限。 最终,王伯秋只得带两个孩子离开了孙婉,于1944年病逝,至死都没能再见孙婉一面。 父女二人,形同陌路 孙婉在王伯秋离开之后,对父亲恨之入骨。她觉得父亲非常的自私,父亲可以为了爱情与母亲离婚,却亲手扼杀了她的爱情。 父女二人关系降至冰点,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她都难以介怀。 73岁的孙婉在谈起这段感情时仍强调“我对父亲有意见。” 想来这段感情对于她来说,失去的不只是初恋与一双儿女,还有她最敬重的父亲。 后来在哥哥孙科的安排下,她嫁给了时任广东军政府的外交部秘书戴恩赛。 也许是自小对父爱的渴望已经刻进了她的骨子里,她选择的结婚对象总是年长她许多。 戴恩赛是广东人,比她年长14岁,他对孙婉是百般体贴、细致周到,两人的婚礼也都是孙婉说了算。 对于婚礼,孙婉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,只有一条:坚决不同意父亲孙中山出席婚礼。 这件事令父亲孙中山十分痛心,他只得让宋庆龄修书一封,随信寄去4000大洋,表达对女儿的祝福。 信里这样写道: “你父亲和我很高兴听说你们的婚礼即将在澳门举行。希望你们将会十分幸福,寄给你礼金四千元,或者,如你父亲所说,这是你的‘嫁妆’。” 而孙婉在看完信之后,直接将信随手丢给母亲卢慕贞,只留下一句: “不许动用孙中山一分钱!” 众人都明白,这对父女的感情,怕是再无转圜的余地了。 直到1925年,孙中山病危,便有了开头那一幕。 孙婉在最后都没有去见父亲一面,因为在她的心里,父亲在亲手拆散她家庭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了。 孙中山到死都没有得到女儿的理解,抱憾而去。 婚后,孙婉与戴恩赛相敬如宾,生下女儿戴成功与儿子戴永丰,并于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,随丈夫偕女儿移居澳门。 儿子戴永丰不愿离开大陆,她支持儿子的决定,却不想这是母子之间的最后一面。 1952年6月,戴永丰于广州岭南大学病逝,死因成谜。 消息传来之时,戴恩塞不敢告诉孙婉,只是和女儿一起抱头痛哭,悲伤之余,一病不起。于1955年1月16日病逝,留下孙婉与女儿戴成功相依为命。 而孙婉至死都以为儿子戴永丰在大陆教书,死前还曾呼唤儿子快点回到她的身边。 物是人非大梦初醒 孙婉的晚年生活一直在思念中度过,她有太多牵挂的人。 1968年,蒋介石曾派专员赴澳门劝她移居台湾安度晚年。 那时的她行动不便,身体也是大不如从前,需要长期治疗,她却以自己年老体弱、移居困难为由婉拒,这些对她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,她只想孩子们都回到她的身边。 年幼时的她就因缺少父亲的陪伴饱受其苦,而回首往事,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是她亲手带大的。虽然现在有女儿戴成功在身边陪伴,但她对于王纕蕙、王弘之还有早已离世而她不知的戴永丰都思念得紧。 也许是上苍垂怜,1969年,经过多方协助,女儿王纕蕙得以赶赴香港,见她最后一面。 在得知儿子王弘之也即将启程来见她之时,她却因为兴奋过度,血压升高,溘然长逝,盼了60年的儿子最终没能看见。 几十年如梦一场,女儿盛成功在收拾遗物时,却看见了保存完好的孙中山遗像。 在她去世21年之后,她的干女儿司徒倩将这张珍贵的照片交给政府: “这是孙婉女士对她父亲的忏悔。” 或许她早已明白,父亲的决定是正确的,毕竟王伯秋在离开她后不久就又娶了一方太太刘明水,面对她苦苦哀求带走女儿王纕蕙之时,狠心拒绝。 只是长久以来的情感缺失让他们之间的交流困难重重,直至与父亲阴阳相隔,她才明白父爱的深沉。 现在,她走了,她要去父亲那里,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与忏悔。 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 万望各位朋友,及时行孝,珍惜眼前人。 .END. 【文|加菲】 【编辑|晨夕】 【排版|黑夜】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