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阅
http://www.kefeizc.com “相信”,也许只是因为暂时还无法怀疑|相信与怀疑的边界第四篇 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26篇推文。 全文共2206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 1引言 “理解”和“相信”是一回事儿吗? 或者说, 我们可以只是“理解”一件事,但却不去“相信”它吗? 哲学大师笛卡尔会告诉我们,人在接受一个“断言”的时候,大脑的处理过程是, 先“理解”它,然后再选择是否“相信”它。 举个例子,如果我告诉你, 西红柿是一种无毒的食物,你可以放心食用。 按照笛卡尔的理论,你会先去理解我说了什么: 嗯,西红柿,无毒,嗯......没什么难懂的吧。 的确,接下来,你的大脑会思考并作出判断,要不要相信我。 嗯...嗯...似乎...没听说谁吃西红柿中毒了?好吧,应该可以相信。 于是,你“相信”了我的这个说法。 而可能还有人比较严谨和小心,即使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和证据证明我的说法不对,但这并不代表我说的就是对的; 那么,这些人会选择“半信半疑”。 可是,另一位哲学大师斯宾诺莎却认为,笛卡尔错了。 斯宾诺莎认为,人应该在“相信”前,先去理解和判断,但不幸的是,并没有。 他认为,大脑在接受任何说法之后,默认的状态,就是“相信”; 接下来,如果在大脑的经验和知识中,能够找到“证伪”的例子,那么大脑便拥有了“怀疑”的能力,然后转变为“不相信”。 也就是说, 要么是“相信”,要么是“不相信”,根本不存在什么“半信半疑”的状态。 比如,如果我还告诉你, 虽然西红柿的果肉不含毒素,但它的茎叶中却包含一种叫做“配糖生物碱”的化学物质,食用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和焦虑紧张。 此时,你的大脑得知了可以“证伪”的信息,从而对我之前的说法产生了“怀疑”,转变成“不相信”。 但是,斯宾诺莎坚持认为,当你的大脑在没有得到任何“证伪”信息之前,不好意思,你的大脑就是“相信”的状态; 不管你是不是坚持说, 在我无法证实之前,我无法相信。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,谁说得对? 2“相信”的本质 我们依然在“相信与怀疑的边界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 上一篇推文里,我们探讨了“固执”的本质; 当人的思维模式越是固定化,他们大脑的神经系统越是难以改变,从而也难以说服; 这就是所谓的“固执”。 应该说,“固执”的思维模式会产生自我强化的效果; 对自己的观点越是坚信,人就越会在“固定”的思维范围内寻找证据来强化自己的观点; 而那些可能会撼动自己观点的证据,往往都在这样的思维范围之外。 让这些人产生“怀疑”的难度要大得多。 这听上去和文首的斯宾诺莎的说法很类似,不是吗? 让我们再看一下,斯宾诺莎的假说是, 大脑接受到“断言”后,第一反应是“相信”,然后才会通过其它信息产生“怀疑”,并转变为“不相信”。 这听上去和我们在上一篇提及的“固执”很像; “相信”,对于一个固执的人来说,就像是一种“情绪”,仿佛在说, 当我们还没找到理由怀疑它,我就是相信,怎么吧? 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趣的遐想, 也许,我们“相信”一件事的本质,并不是因为我们“证实”了它,而是因为我们暂时还不能“证伪”它? 这太有趣了,真的会是这样吗? 在你“怀疑”我之前,我先给你看一个重要的实验。 3斯宾诺莎猜想 1993年,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,丹-吉尔伯特教授,为了测试“斯宾诺莎的假说”,做了一组很有趣的实验。 这是一个让实验对象扮演“法官”的实验; 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,分别观看电视上出现的不同的犯罪描述; 比如, A组:凯文,对一家便利店实行了抢劫。 B组:汤姆,对一家便利店实行了抢劫。 但工作人员在一开始就对所有实验对象说清楚,屏幕上红颜色的字,是“虚假”信息,要留意。 在阅读屏幕信息的时候,实验对象还被要求同时做“计数”任务;(一组数字同时出现在屏幕上,如果有数字“5”出现,实验对象需要马上按下按钮对次数做统计) 很明显,“计数”任务是用来干扰实验对象读取屏幕信息的。 实验的关键部分来了,A组和B组观看到的“虚假”信息(也就是红颜色的字)目的不同; A组看到的是对罪行的夸大,比如, 凯文在抢劫过程中,还试图对女店员实施性侵。 B组看到的是对罪行的柔化,比如, 汤姆在抢劫过程中,对女店员真诚地表示道歉。 这两句红色的描述,都是“虚假”信息,按道理,实验对象应该在“理解”之后,做出怀疑,选择“不相信”它们; 但请注意,用来干扰的“计数”任务,打断了实验对象大脑正常去“怀疑”的过程; 如果一切都如同斯宾诺莎的猜想,那么最终的“不相信”将不会发生。 实验结果完全符合猜想, A组实验对象最终给凯文的判刑尺度是,平均11.2年!(性质恶劣) B组实验对象最终给汤姆的判刑尺度是,平均5.8年。(可以原谅) 这些虚假的信息依旧被“相信”了! 仅仅是因为,他们大脑中本应该完成的“证伪”过程,被“干扰”中断了。 (详细实验见:Gilbert,DanielT.,Tafarodi,RominW.andMalone,PatrickS.,‘YouCan’tUnbelieveEverythingYouRead.’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5(2)(1993):221–233) 这不就是我们刚刚的猜想吗? “相信”的本质,是无法完成“怀疑”的结果。4小结 “谈判秒杀力”就要接近尾声,我试图把整个系列的逻辑完整串接起来; 今天的结论,对理解“谈判秒杀力”的核心思想非常重要,强烈建议反复理解。 通常意义上,当我们遭遇无法说服对方的痛苦,我们会把原因归结为, 我们还不能让对方的“相信”,产生怀疑。 可是,你远远低估了一个“固执”的人,不愿意去“怀疑”的决心。 换一个思路, 不要去推翻对方根深蒂固“相信”的事情,而是寻找一个他们暂时还无法“怀疑”的事情; 这是不是会轻松很多? 也许,还会有趣很多。 那么,接下来我们需要把目光从“相信”上移开,放到“怀疑”上; 请注意,不是去建立“怀疑”,而是让他们“无法怀疑”。 “瞬间说服”的秘密,其实就在于如何能够做到“无法怀疑”。 下一篇,接着聊。 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 “相信与怀疑的边界第四篇”待续 ---桔梗(839239@qq.com) ![]() |
10 人收藏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收藏
邀请